“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么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薄獪啬峥铺?/span>
上網(wǎng)一搜“青春期”、“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類似這些的關(guān)鍵詞,我們會看到有成百上千位家長在尋求幫助。家長們職業(y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孩子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與親子也僵著,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但都沒用。
在家長的描述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彌漫著的焦灼與擔憂,憤怒又無奈的感受,也可以看到家長各種苦口婆心地勸、或是威逼利誘,但就是不起效。而孩子呢,始終是一幅叛逆、不服管教的模樣。
其實,很多父母都清楚,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愛跟家長對著干,也知道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ta。甚至對于那些家里孩子已經(jīng)生病了的父母,更是學了不少青少年心理知識,上了不少親子溝通的心理學網(wǎng)課,但往往一到真實的生活里就用不上了。
一位家長描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個情景:抑郁休學的孩子,整天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玩游戲。每次我要去敲門叫他出來吃飯時,站在門口就能聽到里面?zhèn)鞒鰜淼挠螒蚵?。聽著這些聲音,我心里真的是又急,又氣,又擔心。這時候,學的那些什么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啊、不帶敵意的堅決啊、溫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全都忘到腦后了。我只能讓自己深呼吸,努力把心里翻涌的煩躁壓下去,禮貌克制地敲了敲門,盡量面帶微笑地說“飯做好啦,出來吃飯了”,然后聽著他敷衍地說知道了。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到底打算玩到什么時候!你還是一個學生,好好學習,去學校不是你的義務嗎?!你到底要什么時候才肯滾回學校去!”
是的,盡管家長們努力地想做到理解自己的孩子,但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自己就是沒辦法做到完全理解孩子,也沒辦法把自己的期待放下;并且,對于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圍著這兩個核心問題:“我的地盤,我要自己說了算!”;“我要比我的父母強!”。為了達到這兩點,他們會控制不住地“叛逆”,對父母發(fā)起各種攻擊,甚至作出一些沒底線的瞎操作。
青春期,說白了就是孩子與父母的一場戰(zhàn)爭。孩子成長到有一定力量了,ta需要去劃定自己的地盤,去與父母分離,去跟一些東西抗爭、碰撞。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孩子是披肩掛帥的將軍,急需找到一個對手,來證明ta是自己,證明自己有不遵從任何人意志的可能性。而父母面對這場戰(zhàn)爭,會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往往關(guān)系到孩子能從這場戰(zhàn)爭中獲得什么。
有的父母選擇不戰(zhàn)而逃。面對孩子的各種攻擊,選擇視而不見,不管孩子在家里怎么跳怎么鬧,都保持沉默,然后責怪另一半“你怎么教育孩子的!”;或是逃進工作中,只會跟孩子說“我賺錢那么辛苦,你能不能懂事一點!”;或是掩耳盜鈴,只跟孩子談學習,其余一律不管。
有的則直接舉起白旗。一些開朗的父母會發(fā)現(xiàn),即使自己說了“沒有強迫你的意思,只是提一個建議,學xx將來可能對你有幫助。當然,做不做在于你自己”類似這樣的話,但孩子依舊感到不忿。當然,能這樣說的父母有著充分寬廣的胸懷,沒有強迫孩子完全服從,僅僅是提供一個建議,孩子有權(quán)利保留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方式也確實能讓父母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展開良好的溝通。但是,他們也會發(fā)現(xiàn)孩子并沒有因此便變得乖巧懂事,依舊會選擇讓父母失望的選項。
而其實,這些父母的態(tài)度,更多是的對這場戰(zhàn)爭的逃避。無論是忽略孩子的各種攻擊,還是直接放棄與孩子的抵抗,都讓孩子發(fā)起的進攻變成了無效的。就像是孩子拼盡全力往看上去很堅固的城墻扔出球,但結(jié)果卻像是投進棉花里一般,軟綿綿的,也沒有任何回擊。
棄城而逃的家長,讓孩子看似是獲得勝利了,但攻下來的卻是一座空城,空空蕩蕩的,而自己徒有將軍的名號罷了。而孩子面對高舉白旗的“敵人”,也是難以信任,依舊想要試探,“真的嗎?由我自己決定嗎?”;敏感的孩子,其實一眼就能看穿父母的心思。看似完全交出選擇權(quán)的背后其實還是藏著某種傾向性:還是希望孩子能學這個,而不是學那個;孩子依然能從父母身上嗅到某種偏好的氣味,“這樣”才蕞好,而“那樣”蕞好不要。就像上面那個家長,竭力地壓制自己的怒火,表現(xiàn)出一幅好說話的樣子,孩子就不能感受到家長真正的情緒嗎?不過是再做出一些挑戰(zhàn)底線的行為,看看父母究竟什么時候才會發(fā)火罷了。
那么,父母該怎么做才對呢?也許,怎么做都不對。因為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需要的便是與他們生命中的“權(quán)葳”進行辯論、爭斗,需要的是“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確認了自我意志,“我的決定是出于我的意志,而不是作為承載父輩期望的容器而活”。所以,在這個時期,無論父母怎么做,都會是孩子的“反方”。
因此,面對孩子的進攻,父母能做的,或許只有盡可能地接住這些攻擊,然后,讓自己存活下來。直面碰撞,在碰撞中尋找關(guān)系的彈性。
電視劇《搖滾狂花》中便呈現(xiàn)出了“另類”的親子關(guān)系下“硬核”的成長解法。不像以往影視作品中強調(diào)的中式內(nèi)斂情感或是代際關(guān)系沖突與和解的敘事,劇中的親子關(guān)系可以說是
母親彭萊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中年女性,女兒白天則是一個青春期的叛逆少女。兩人之間可以說是互為“死對頭”,沒有母慈子孝,只有雞飛蛋打。看對方不爽,一言不合堵鎖眼、換門鎖、扔對方衣服都是常規(guī)操作;放火燒臥室、在酒里下安眠藥、推向行車道、推進河里等“致死”行為,讓觀眾不禁發(fā)問:這倆究竟是母女還是仇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彭萊與白天之間并沒有拘泥于母女關(guān)系,而是個體之間的沖突與碰撞。而相互對抗的過程中,達成彼此療愈,也激發(fā)出更多自我,實現(xiàn)價值覺醒。遭遇理想破滅的彭萊本早已自甘墮落,但在得知女兒可能懷孕后,被激發(fā)了另一種形式的剛毅人格;而原本因為彈琴沒天賦被樂隊開除的白天,在聽了母親漫不經(jīng)心中彈了一段驚艷的bass slap后,也重新激發(fā)出斗志。努力對抗著的兩個人,實際上互為鏡像人物又聯(lián)結(jié)緊密,看似是彼此人生中的反面,卻又是幫助對方更深刻了解與激發(fā)自己本我的一面鏡子。碰撞、抗爭也并不是那么糟糕。當然,現(xiàn)實中尋常的親子之間自然不會像劇中一般有如此激進的行為,但親子矛盾卻是一樣存在的。孩子感到不被父母理解,不受支持,委屈憤怒;而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沒能得到回報,好意被曲解,對孩子滿腹抱怨。一個家庭中,親子矛盾根本不是什么罕見的東西:父母對孩子有要求,孩子要抵抗、爭執(zhí)、攻擊父母,相互的指責與曲解......都是正常家庭發(fā)展過程的一些階段。
在這個碰撞階段,會很痛,這是不可避免的。經(jīng)由這些碰撞、沖突,雙方都會了解對方的底線和行事方法。父母可能會認識到自己的“無所謂”背后還是有著期待的,也體會到了孩子想成為自己的力量有多強大,蕞終放下孩子,也放過了自己。而孩子也在父母的堅持和退讓中找到了自我的邊界,既不是jue對的自我,也不會沒有了自我。
寄語: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麥家《致兒子的信》)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quán)利。
相關(guān)閱讀:
李建學:孩子厭學,整天沉迷手機,網(wǎng)絡成癮,怎么辦?
為什么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shù)支持:華創(chuàng)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