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宇宇,讓父母很頭疼。
在父母眼里,宇宇是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孩子:學習時,總要催大半天才開始;玩性大,一沒人監(jiān)督,就去玩了;任性,想要的東西必須立馬得到,不然就又哭又鬧……
宇宇媽媽覺得心好累,自己也有讀過一些孩子教育書籍,知道既要愛孩子,也要給孩子一些家庭規(guī)則,這樣才不會過于寵溺孩子。
可自己雖立了,但宇宇很少能遵守:心情好,就聽,還會說一些貼心、討巧的話,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心情不好或不順著他時,就對著干,硬是不遵守——不讓他做的危險事兒,他一定要做。做事情時,也是隨著自己的心意來做,一會這兒一會那兒,父母兩個人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
家長試了各種方式,可獎勵、講道理根本沒用。媽媽也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不打吧,孩子胡攪蠻纏;打吧,孩子哭得更厲害,自己也覺得心煩,就只能妥協(xié)了。有時想硬下心腸,不滿足他,但他能哭得嗓子都啞了,自己也不忍心,就只能滿足他了。
宇宇媽媽都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錯……
01
確實,對于3—5歲年齡段的孩子,立規(guī)矩對他的心理發(fā)展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確實很重要。
俗話“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適當?shù)囊?guī)矩、家庭原則,會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在哪里;
清楚在怎樣的場合與情景下,哪些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
潛移默化地學會區(qū)分家里和外界,學會適應社會規(guī)則,這對孩子的社會化非常重要。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的D一個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發(fā)展,開始用“我”、“我的”、“我想要”、“不”、“我不要”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個階段,孩子主要反抗對象是家長,并有一些夸大的自我意識,認為大人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得到,并且積極付諸行動。
如果被大人拒絕或阻止,他會覺得被限制、被否定,覺得受到傷害。因此,若他想做的事情,被成人拒絕或代做了,往往會哭鬧,或要求退回原狀,自己重新做,不撞南墻不回頭。
所以,想讓他們通過道理就乖乖聽話、遵守規(guī)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宇宇不太遵守父母立下的規(guī)矩,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規(guī)矩都是父母強加的束縛,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對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父母卻百般阻攔,所以會反抗父母,不聽父母的話。對于父母嚴令禁止的事情,更發(fā)激起他的好奇心和叛逆,“為什么不能做?我偏要試試看!”因為對于宇宇來說,父母越控制,自己就越要反控制,拿回自己的主權。
面對孩子的“D一叛逆期”,父母應慎重。注意給孩子表達和展示自己的空間,不妨礙孩子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同時,當孩子表現(xiàn)好時,給與積極的強化,多肯定、贊賞;當孩子試圖違反規(guī)則或做一些危險、錯誤的事情時,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用孩子能理解的描述來告知他后果或懲罰,讓他自己做選擇,若孩子還是選擇去做,做完后讓他接受后果和懲罰即可。孩子在這個階段,很多時候是用試錯、體驗來學習的,而不是用道理、邏輯。
02
除了孩子所處的心理階段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也會影響孩子。
宇宇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一開始還能堅持原則;但在孩子鬧得更厲害時,則選擇了打罵和妥協(xié)。這前后矛盾的態(tài)度,這又懲罰又滿足的做法,會讓孩子很混亂。孩子不清楚父母的底線是什么,因為好像自己多委屈一會兒、多鬧一會兒,堅決不聽從,蕞終父母還是會滿足自己的。
很多時候,不是父母說了什么話,講了什么道理,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和做法,讓孩子去判斷自己是否可以這樣做,某些行為是否會被接受,讓孩子知道如何去衡量自己的行為。對于一個鬧著要吃冰淇淋的5歲孩子,講100個“為什么不能吃”的道理或打一頓,不如直接把他抱走這一行為有效。這樣既堅定地堅持了原則,又用溫暖、溫柔的肢體擁抱安撫了孩子吃不到冰淇淋的傷心難過。
03
“想要就要立馬得到滿足”的孩子,在延遲滿足能力上需要提升
宇宇想要就必須馬上得到滿足,這是延遲滿足能力未發(fā)展好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
1歲以內的嬰兒,需要安全感的滿足,父母怎么滿足他都不為過,這有助于孩子形成對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但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總是即時滿足,會讓孩子形成“世界是圍著我轉的,我就是全世界”的感覺,讓孩子一直陷在“全能自戀”的狀態(tài)。
所以,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適當?shù)难舆t滿足。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父母可以選擇推后一段時間去滿足,比如,孩子想吃糖果,現(xiàn)在吃就只能吃1顆,一天后吃,就可以吃3顆。孩子若選擇后者,就不得不促使自己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等待,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忍耐。這種方式既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也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能力。
當宇宇想快點出門去玩時,立刻出去玩,可玩30分鐘,爸爸媽媽就要回家了;若他先把家里的玩具收拾好,或幫父母一起準備出門要帶的東西,在收拾好一切后再出去,爸爸媽媽可陪他玩1個小時。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滿足了孩子想玩的需求,也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延遲滿足和參與家庭事務的自豪感。
兒童心理咨詢結語: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如何去愛孩子,才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更有利,如何做好一個父母,則不是光靠本能、自身經驗就可以的。對于孩子的養(yǎng)育,對于做一個好父母,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反思,根據(jù)孩子本身所處的發(fā)展階段的心理需求,調整我們的養(yǎng)育方式。歡迎關注兒童心理學,讓我們一起來更科學地愛孩子,成為更好的父母吧。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為什么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