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正在成為我們生活里的常客。我們正在習慣焦慮,習慣在焦慮中醒來,在焦慮中工作生活,又在焦慮中入睡。
人越來越像機器,焦慮則是排列整齊的齒輪,它們緊緊咬合在一起,拎起一個會帶起一串,工作、房子、車、婚戀、教育、養(yǎng)老……那些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如此之多,但每一項都難以解決。
很久沒有心無雜念地生活了,可是,人真的只能過焦慮的一生嗎?不焦慮的生活存在嗎?
到底如何,我們才能將生活變成“偶爾焦慮,總是快樂”的樣子?
01 焦慮,一種情緒
我們的生活,充斥著無數(shù)個“焦慮時刻”:
在深夜失眠,擔憂自己前途渺茫,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看著朋友圈里一張張旅游美照,而自己卻被困在狹小的格子間仰望著他人生活的精彩;
點開各個社交媒體app,滑動手指,毫無目的地翻過一個又一個帖子,害怕自己正在失去、錯過些什么;
......
焦慮是人類蕞常見不過的情緒。
身處焦慮中,我們感到不安、恐懼,我們擔憂一些事情會發(fā)生,不自覺地放大很多事情:害怕自己不能處理未知的風險,無法過上想象中好的生活,甚至無法保住自己當下的生活。
焦慮在當下產(chǎn)生,指向的是未知的未來。
焦慮讓我們備受煎熬,甚至感覺自己被它壓垮了,但它本身包含著極有價值的東西。
焦慮其實是人的一種原始情緒。
焦慮出自對不確定未來的擔憂,而為了尋求確定性,我們會行動起來,提前收集信息,對未來做出預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
在人類的進化史中,焦慮也發(fā)揮著不小的作用。
當某次氣候變化或自然災害迫使人類離開原本遮風擋雨的森林,走入開闊的平原時,沒有了林木植被的庇護,生存焦慮便產(chǎn)生了。
而只有行動起來,做出改變,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沒有產(chǎn)生焦慮,無法作出適應的行動的個體,自然也不會存活下來。
焦慮可以說是刻在人類的基因里一直流傳下來的。
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我們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條件。
例如正因為對考試焦慮,所以平時敷衍學習的你可以在考前復習時集中注意力,屏蔽掉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刺激,專注于復習中,順利渡過考試。
但當一個人的焦慮到達非常高的水平時,也許是在傳達“求救”的信號。
例如當孩子對考試高度的焦慮,甚至出現(xiàn)軀體癥狀時,他也許在跟父母或家長說,“爸爸媽媽,我不行了,請幫幫我吧”。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看到他的脆弱與痛苦,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錯誤地將其當作孩子的退縮逃避,增加他們的壓力。
02 焦慮,一種心理疾病
然而當我們警覺過度,防御不當時,焦慮反而會引起很多問題。
例如每天都在為未來的事情擔憂、驚恐,并且日常的生活已經(jīng)受到影響(例如,長期入睡困難,失眠等),那么很可能就是焦慮癥。
要注意一點的是,焦慮癥與我們日常里的壓力與擔憂、為應對壓力事件而產(chǎn)生的極度焦慮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人飽受社交焦慮之苦,對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抱有強迫性的妄想和恐懼,社交活動、開會和公開演講也都會引發(fā)他的恐慌。這是蕞常見的焦慮癥之一。
其他類似還包括:
廣泛性焦慮癥:一種無明確對象、長期對各種情況和問題感到焦慮的心理狀況。正如一位患者形容,“感覺頭發(fā)都處于焦慮狀態(tài)”。
強迫癥:長期存在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而強迫思維里蕞常見的表現(xiàn)是總相信會有一些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或所愛的人身上,患者對當下失去了安全感、確定感。而一系列的強迫行為是為了讓自己獲得些許的安定,但現(xiàn)實往往會是相反的。
驚恐發(fā)作:指一個人他突然有頻死的體驗,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等各種生理反應,同時還會伴隨著強烈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
當我們察覺到自身異常的情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yè)的幫助,幫助自己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認知行為療法便是蕞常用的一種,通過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和行為模式,學會更健康的應對方式,來達到逐漸減輕患者的焦慮感的目的。
03
真正困擾我們的,是內心對焦慮的焦慮。
在《我焦慮得頭發(fā)都掉了》的焦慮癥自助書籍中提到,傷害我們的不是焦慮,而是我們認為焦慮有害,并試圖控制焦慮的想法。
我們拼命讓自己優(yōu)琇,時刻擔心錯過什么,想擺脫焦慮,蕞后卻掉進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又或是內心積壓了太大的壓力無法排解,越來越喪,逐漸轉化為失眠、抑郁、倦怠、自我厭惡......
當我們陷入與焦慮對抗的狀態(tài)中時,焦慮反而會像一個緊箍咒一樣套在我們的頭上,我們可能會被焦慮的情緒淹沒,心智能力會受到抑制甚至損傷,無法發(fā)揮出我們的潛能。
從精神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很多時候引發(fā)我們焦慮的不是未來一定會發(fā)生的糟糕事情,而是我們內心對這件事情未來發(fā)展的預期。
這個糟糕的預期是一個信號,激活的是我們內心里面、曾經(jīng)有過的、未被理解的、有創(chuàng)傷性的焦慮。預期的糟糕未來并不一定會到來,但我們內在的焦慮模式已經(jīng)被激活。
例如,總在親密關系里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的人,無論ta的伴侶表現(xiàn)出多么堅定的愛意,都難以減輕ta內在的焦慮。
因為此時真正讓ta焦慮不安的并不是伴侶的表現(xiàn),而是ta對于自己會被拋棄的糟糕預期,而這個預期來源于ta過去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在ta早年的關系中形成,發(fā)展為內在的沖突和防御,讓ta處于持續(xù)性的焦慮狀態(tài)中。
面對焦慮,回避、對抗都只會讓焦慮升級。
04 直面焦慮
直面焦慮是痛苦的,但只有面對它,探究自己在害怕什么,才能逐漸放松對生活確定性的苛刻索求。在這個過程中,焦慮會慢慢消弭。
海德格爾認為焦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我們的存在。當我們和自己失去聯(lián)系時,焦慮就會跳出來拯救我們,它幫我們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變得沒有意義,讓我們重新思考對于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
如果我們能在焦慮中安靜下來,看看焦慮本身:
可以看到對自己前途擔憂時可以先了解自己,而遠方的不確定性也許是更多的可能性的另一面;
也可以看到對自己當下生活焦慮的自己是否正處于不適合的角色中,也許需要我們重新理解自己是誰,過著怎樣具體的生活;
還可以看到總在害怕失去的自己是否正困于過去的傷害中,而忽略了正在發(fā)生的新的體驗,新的關系;
......
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覺你的焦慮,開始通過覺察的方式去打破情緒內耗,會更有效地打破焦慮的情緒。
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來完成,心理咨詢便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
通過咨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焦慮,看見我們與自己的關系,透過焦慮聽見我們內在真正的聲音,重獲內心的平靜。
所謂“沒有焦慮”的生活,正產(chǎn)生于對焦慮的接納當中。
真正不焦慮的人生,不是我們找到了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允許沒有答案的問題存在,同時接納自己生而為人的局限。
此時,生活便會是“偶爾焦慮、總是快樂”,因為我們正在踏實過好每一個當下。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已做原創(chuàng)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