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丑”,“你太壞了”,“裙子很美,穿在你身上卻丑死了”······聽著這些惡毒的帶刺的話,誰說的?你可能想不到,它們是孩子拋給父母或長輩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這些話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會帶來傷害。
從孩子口中蹦出的帶刺的話,通常是針對我們外表上的缺陷、教育上的不一致以及我們偶爾對現(xiàn)實和倫理道德的妥協(xié)。如何接受孩子拋來的惡語?又如何利用它們和孩子溝通?廣州心理咨詢為您支招。
一、不沉默也不妥協(xié)
沒有切確理由地實施懲罰又撤銷懲罰,父母之間在某些教育觀念上的意見分歧,要求孩子環(huán)保自己卻隨手亂扔垃圾,等等·····在孩子看來,父母的缺點還真是數(shù)不清。父母的教育系統(tǒng)出現(xiàn)漏洞被孩子察覺到,這種不一致會引起他們內(nèi)心的恐慌,產(chǎn)生一種不確定感和安全感。因此,他們會迅速做出反應(yīng),一是為難父母,從中獲得好處,二是保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明確的答案,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也不要夸大,給到孩子牢固的精神支點,這樣孩子才能感到安全。父母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是:不沉默,也不妥協(xié)。當父母客觀地自己的錯誤,不僅維持了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也讓孩子相信,我們知道什么是對他們有益的。
二、必要時進行解釋
為了建構(gòu)自己的道德觀,孩子首先測驗父母的生活理念和道德觀。父母通過明確的或者默認的方式,展示給孩子他們自己的觀念。在接收到這些觀念時,孩子試圖了解它們是否可靠,思考為什么父母有時候會違反這些他們堅持的觀念。如果父母只是偶爾犯錯,我們可以通過此事讓孩子知道,任何事情或人都是不完美的;如果犯錯是經(jīng)常性的,孩子就需要大人的解釋來了解情況了。
比如,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守時,可是好多次爸爸接孩子放學卻遲到了,當孩子不滿進行指責時,爸爸就有必要解釋一下原因了:對不起,蕞近事情太多,這段時間交通太堵塞,爸爸下次會注意的······
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攻擊的焦點是我們客觀存在的以及他們想象中的或夸大的缺點。想要知道孩子是如何理解父母的,先要弄明白孩子是因為受挫,亦或是為了報復(fù)而拋出的狠話?我們是否覺得他們所說的還是有些道理,抑或是完全錯誤的?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需要重視這件事,并先問問自己,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這樣做,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達到以下兩種效果:或者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可以這么回答:“你所說的是帶有偏見的,不正確的,可是我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或者我們改正我們錯誤的舉止,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夸張了,但是你確實沒有錯,以后我會注意……”
四、不以同樣的方式反駁孩子傷人的語言
當孩子皺著眉頭批評我們外表上的不足、教育上的不一致或我們的缺點時,我們會發(fā)慌,感到受傷害。但是,即使我們被深深傷害了,也不應(yīng)以同樣的方式回擊。如果父母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巨大而長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父母要相信他們聽到的言語后面的深層含義,并且嘗試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他們做出的評論的性質(zhì),尋找蕞恰當?shù)拇鸢浮?/span>
父母是孩子生活和全部注意力的中心,他們的潛意識活動是和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能聽出我們話語中沒有表達的意思,能夠看到被遮掩的現(xiàn)實。他們也希望借此驗證自己的直覺是否準確,或者通過評價父母的某些外表特征,來解決自己的某些困擾。比如,“我爸爸雖然不是美男子,但總是能討女士歡心,我也應(yīng)該能做到?!?/span>
事實上,孩子指責父母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各種過失時,其實也能夠幫助孩子自己逐漸脫離父母,開始自己的生活。父母如果能夠理解這是一個孩子獲得成長的過程,那么孩子帶刺的語言就會更容易被傾聽。我們就更能以一種交流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而不是簡單地感到窘迫和尷尬。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yù)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yù)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shù)支持:華創(chuàng)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