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伴侶》雜志2023年12月總第535期P36《婚戀診室》
本期專家:陳婕,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心理學學會會員,精神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吳先生咨詢:
我和妻子相戀結婚5年了,感情一直不錯。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工作穩(wěn)定而忙碌,因此剛結婚時,雙方父母部會搶著過來照顧我們,想替我們減輕負擔。但接觸多了,矛盾也變多了,我與岳父母的關系鬧得很僵,妻子和我父母的關系也一落千丈。
于是,我們倆為了減少與對方父母的摩擦,決定不再讓雙方父母過來與我們同住??稍陔p方父母離開后的D一天,我們就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一頓飯!
我不明白為什么別人的妻子都是賢妻良母,把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而我的妻子卻如此嬌生慣養(yǎng),完全不會做家務,更別說做好一頓飯了。
每次說到做家務的事情,妻子都很生氣,一直嚷嚷著不公平,說兩個人都有工作共同養(yǎng)家,憑什么家務都要她來做,讓我也要分擔一下。我很不能理解,我家從來就沒有讓男人做家務的傳統(tǒng),為什么男人要做家務?于是我倆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每天吃飯都是到外面餐館解決,就這樣吵吵鬧鬧地過了快一年。
我真的受夠了這樣的日子,很厭煩,也很苦惱,妻子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從來沒想過做家務的事情會這么難處理,完全沒有經驗,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陳婕老師解答:
吳先生夫妻的問題看起來是“做家務”的問題,但其實根源來自于雙方的觀念差異,以及在面對彼此差異時的夫妻溝通互動,更重要的是,在脫離父母的照顧后,他們如何去適應新的婚姻生活和夫妻相處。
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從婚后雙方父母的“爭相照料”中,也能從側面看到在獨立生活上,兩人都是缺乏經驗的,換句話講,在獨立生活、照顧自己的能力發(fā)展上,他們都被抑制和剝奪了。
因此,除了觀念差異、溝通與適應問題,生活能力的缺乏問題,也是夫妻雙方共同成長和進步的方向。
在吳先生的觀念里,家務似乎是女性的專利。當然,古往今來的傳統(tǒng)也確實如此。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和勞務分配,也是適應于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
而現代社會推崇男女平等,婚姻中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業(yè)和工作,那么在家務分配上,也更遵從共同承擔、相互幫襯的原則。
夫妻倆觀念的差異,其實也是新舊觀念沖突的縮影。處理這樣的沖突,蕞好的方式就是在相互理解、有效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求同存異。
夫妻倆無法理解彼此的觀念,或許是因為他們把彼此的觀念對立起來,坐落于是非對錯之上,然而,這不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時代進步所帶來的觀念更迭與適應。
放下是非和對立后,雙方或許可以共同去思考,為何做家務這個問題,會讓他們這么難以去處理和協(xié)調。
此時,我們不妨想一下,在各自原生家庭中,自己都是被照顧的那個孩子,也習慣了被父母照顧,那么在成人后的婚姻生活中,我們還是一樣的想法,希望伴侶像父母照顧孩子那樣照顧自己嗎?
抱著同樣期待的兩個成年人,真的是處在婚姻的狀態(tài)中嗎?
夫妻的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何嘗不是兩個孩子在就誰扮演父母這個角色的話題上互不妥協(xié)呢?
婚姻是兩個成年人共同生活,它意味著責任和義務,需要彼此共同承擔、一起經營。無論是在未來發(fā)展、財務決策上都需要共同商討,在家務勞作上也需要彼此承擔。
當然,作為職業(yè)人辛苦工作一天后,更希望回到家中有一頓熱飯、一口熱湯,讓疲勞的內心得到撫慰和喘息。
在與父母同住的時候,回家能吃上現成飯已成常態(tài),更是習以為常,如今,婚后的生活落差帶來的心理失衡,更需要時間和力量去調整和適應。
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生活上受到父母妥善照顧的同時,也被剝奪了照顧自己的能力。那么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后,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將會有施展的空間,這也將成為夫妻倆共同成長和進步的方向。
或許,做家務的現實問題,只是你們被壓制了的能力得以施展的一部分,往后還有更多部分將會呈現出來,獨自成長的時候難免孤獨,共同成長、相互陪伴,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本文為中心陳婕老師原創(chuàng)文章,已做原創(chuàng)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