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簽,很符合現在人們求快、求新的語言消費習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標簽是把一個人的核心屬性提煉出來,并展示給他人,幫助他人更好地辨識自己,有助于快速建立關系,尋找到同類的交際圈。標簽說到底,是人腦為了節(jié)省認知資源的一種策略。如果我們每天都需要接觸很多人,那么使用標簽,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更好地記住他們,節(jié)省認知資源的同時也方便了下次提取。
而對于我們自己,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簽,不僅僅是為了讓對方能快速記住自己,了解自己,還是我們對自我的一個探索過程。近幾年來,各種人格測試在網絡上大為流行,特別是前陣子的MBTI職業(yè)人格測試。相對專業(yè)且詳細的評估報告,也讓人較為信服;于是,人們通過這些測試了解到自身所屬的性格類型。而無論每個人對于結果的態(tài)度如何,在這過程中,其實都是在對自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意識層面的探索:性格的內外傾呀、更加注重直覺還是遵循思維、是理性偏多還是感性偏多……這些都幫助了我們給自己更清晰的自我定位,同時也讓我們知曉了自己尚未探索的自我部分,激發(fā)對自我的好奇心。
標簽,方便了讓別人記住自己,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但過度的標簽化,會簡化我們的思維,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把特殊當做一般,把細節(jié)論定為全貌。標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有利也有弊。
01 標簽,可能會讓我們陷入“自證預言”
對于標簽,無論是別人給我們自己貼的還是我們給自己貼的,它對于我們的影響其實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
被別人貼上“花瓶”標簽的張曼玉,不甘于此,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戛納影后,擺脫了“花瓶”標簽;雖然很多人在網上自嘲是“咸魚”,但在現實中該奮斗的時候還是會努力奮斗,積極向上。
對于自我穩(wěn)定的人來說,標簽僅僅是個參考,不會過度相信;而對于自我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的人來說,標簽則好像一個救命符號,幫助自我穩(wěn)定下來,但也有可能讓自己囿于其中。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這么說,“啊,或許因為我是悲觀主義者吧,感覺自己未來都是灰色的?!?、“哎呀,我可能這樣子說會讓你覺得受傷,但我是直男思維,不會說話啦”、“我是個焦慮的虎媽,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很焦慮,自己壓力也大”、“作為社恐,我休息時間都不出門的”……這些話聽起來,好像他們在“配合”著自己身上的那個標簽來作出反應。
這其實與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有異曲同工之處。標簽貼到自己身上后,我們狐潛移默化地做出自我形象管理,不自覺地去扮演標簽內的角色,固化標簽。身于標簽中,并用自己的想法、行為模式、情緒反應去證明這個標簽。
02 給關系貼標簽
康德曾說過“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span>
當我們在建立一段新的關系的時候,難免會對這段關系有困惑,所以我們會從先前的經驗中取經,來嘗試定義這段新關系,也就是去給這段關系貼標簽。這個標簽,可以幫助我們厘清關系中的困惑,看到彼此在這段關系中的互動模式,影響著關系的發(fā)展。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親密關系的關注越來越多,也了解了什么會影響親密關系,清楚自己及對方各自的依戀類型。誠然,了解彼此在這段關系中的互動模式,彼此的依戀類型確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去明白關系中的一些沖突的形成原因,找出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但如果給關系定型了,忽略了彼此關系的發(fā)展性,雙方的可能性,未免過于照本宣科,刻板了。
一位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現在的戀愛經歷:蕞近在跟男友鬧分手。我覺得我男朋友是回避型依戀的人,每次發(fā)消息給他都要好久才回,回也是常常在深夜回,那個時間段誰還會在看手機;周末約他出來也說工作忙,只能一起吃個晚飯。我是個有點焦慮型依戀的人,他這樣子真的很難給我安全感,我想粘他,卻總被他推開。唉,像我這樣的焦慮型依戀人格真的很難跟這些回避型依戀的人交往。唉,分手就分手吧,反正我們這樣的依戀類型都很難談戀愛的。
不清楚這位網友的男友是否真的像她描述的一樣,還是另有隱言。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她的描述中,她頻繁地提及自己及男友的依戀類型,仿佛他們戀情的不順,是因為彼此的依戀類型,自己無力改變。讓人感覺他們的關系,像是被彼此的依戀類型困住了。把男友完全定義為回避型依戀,自己定義為焦慮型依戀,彼此再也無法從這些標簽中翻身,而他們的關系好像注定要結束。
去給伴侶、關系貼標簽后,便容易在相處時,不斷地尋找證據來證明:看,TA就是這種人一點也沒錯。對于彼此的關系,也局限在定下的標簽,認定為死局,不去考慮探索更多可能性。
03 標簽是單面的,人是多面的
標簽化后,自己好像就只有這一面,而看不到自己的其他方面。說自己是回避依戀型人格,便只看到自己在關系中的疏離冷漠,卻忽略了自己曾想要靠近某人的時刻,忽略了曾在關系中有過的美好體驗。
單面的自己,不是完整的自己:
我們可以有“咸魚”的一面,也可以有新時代新青年的一面;
我們可以有“社恐”的一面,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當個“社?!?
我們可以是回避依戀,也可以在關系中渴望愛;
我們可以是對外界高敏感,也可以同時很從容豁達;
……
“貼標簽”,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了,其實是很危險的。它會讓我們失去對自己的好奇心,無法看到內在的矛盾、復雜和多樣。而正是這些不同、看似沖突的部分,才組成了我們完整的自己
“人,永遠不要對自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我們的一生,本就是不斷構建和整合自我的一生?!?/strong>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