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癥越來越常見,很多家長不敢相信自家孩子會得抑郁癥,覺得孩子吃好喝好玩好,除了學習沒什么大煩惱,怎么就抑郁了呢?
面對孩子的抑郁癥狀,很多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從抑郁中走出來。
有個青春期女孩得了抑郁癥,媽媽帶她來做心理咨詢。
媽媽哭訴:
女兒15歲,高一(其實已休學1年),去年在醫(yī)院確診抑郁癥,醫(yī)生開了藥,但她不怎么按時吃。
以前孩子挺乖的,現(xiàn)在脾氣一點都不好,感覺她好像仗著她的病不對我們言聽計從了。
讓她跑步不愿意,讓她好好學習不愿意,甚至都不去學校了,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不是關在房間里發(fā)呆、躺床上玩游戲,就是哭,也不愛搭理人,我現(xiàn)在都懷疑她是裝病。
她干什么都沒有毅力,我常常跟她說學習的重要性,希望她好好努力,不要吃生活的苦,但沒想到,她卻說我逼她,還拿小刀割自己的手腕。
我真的很崩潰,她為何要這樣折磨我們?
我不知道她要“病”到什么時候,她再不好起來,學業(yè)怎么辦?
花了那么多錢我的壓力也很大。怎么她就那么矯情呢?
為何不體諒一下父母,快點好起來呢?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解讀:
感覺對于女兒的抑郁癥,這位媽媽非常難以接受,也難以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xiàn)。
孩子得了抑郁癥,媽媽非常焦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但越是指責、說教,反而給孩子傳遞了焦慮和壓力,不利于孩子的恢復。
當孩子出現(xiàn)抑郁癥,不同家長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有些家長就像上面那位媽媽,對孩子的情況無法接受,也難以理解孩子的難受與痛苦。
當孩子沉浸在游戲世界,不愿出門、不愿上學時,更讓家長心急火燎又無可奈何;
特別是當時間一天天過去,孩子錯過上學時機,家長更是無比著急。
有些家長會開始了解抑郁癥的知識,帶孩子找心理咨詢,也會開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上不足,嘗試去理解孩子,并做出一定的改變,比如不再向孩子發(fā)脾氣、減少對孩子的要求等等。
然而,孩子的抑郁狀態(tài)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青少年抑郁會讓整個家庭陷入困頓和無奈中。
當孩子出現(xiàn)抑郁,父母該怎么做呢?
青少年心理咨詢師指出,家長要多學習抑郁癥的心理知識,了解心理咨詢的過程,積極配合心理咨詢。
1、理解孩子是生病了
人們對“抑郁癥”的常見反映:
“你生活條件挺好的了,你還不滿意,還想怎樣 ”
“抑郁癥?你個小孩好吃好喝好玩,能有什么煩惱”
“抑郁癥就是想太多”
“抑郁癥就是矯情,抗壓能力弱、意志力不夠強”
……
人們還會去勸處在抑郁狀態(tài)的人:
“誰沒有不開心的時候,你想開點就好了”
“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鮮空氣就好了”
……
我們很難想象到:
一個人與抑郁癥做抗爭,需要多大的抗壓能力,需要消耗多少意志力,是多么的身心俱疲,力不從心。
抑郁癥這個病蕞難蕞難的就是,完全不被理解,還被指責。
其實,抑郁癥患者已經陷入深度自責了,覺得別人都能好好的,為何就我有問題?
他們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給別人添麻煩了。
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反而對其指責和要求,更會讓孩子陷入孤獨與絕望。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生病了,有時候患上心理疾病比軀體疾病更痛苦。
如果一個人得了腸胃炎,會拉肚子,沒人要求TA堅強一點,不要拉肚子。
但若心理生病了,卻要求當事人勇敢、堅強、陽光,假如TA能夠做到,還會得抑郁癥嗎?
所以,不要輕易地勸解孩子,有些勸解雖然是為了孩子好,出發(fā)點是善意,
但對于陷入抑郁的人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周圍人的這種大道理,而且,這種輕描淡寫的勸解,是對巨大痛苦的否定。
2、了解抑郁癥帶給孩子的變化
抑郁癥會帶來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身體上的變化,食欲下降,渾身乏力,身上多處疼痛,檢查無相應的疾病,睡眠出現(xiàn)障礙,嗜睡或入睡困難,體重變化大。
二是情緒上的變化,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對事物無興趣,悲觀自責,記憶力與注意力下降,對生活常感絕望。
三是行為上的變化,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孤獨不與人交往,沉默少言而又焦慮不安。
孩子有很多行為是抑郁癥的表現(xiàn),有的孩子不愿上學,是因為TA記憶力減退,興趣喪失,整個人疲憊無力。
有的孩子沉迷游戲,讓家長以為TA是游戲成癮,其實是因為孩子缺少快樂,通過這種方式來轉移注意力。
有的孩子會有自傷自殘的行為,是因為TA太痛苦難過;
有的孩子會有身體上的不舒服,比如,頭痛頭暈,胸悶心慌,腸胃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了又沒問題,其實孩子并非裝病,而是抑郁癥帶來的軀體癥狀;
有的孩子會有睡眠障礙,雖然每天睡得多,但是不解乏。
有的孩子會有社交障礙,與過去的好友都不怎么來往了,讓家長以為孩子是有人際關系問題,其實是因為抑郁癥導致了這些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會把因果關系搞反了。
由于青少年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一般來說,家長、老師甚至孩子自己,都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
但對于抑郁癥孩子而言,他們一方面想學習,另一方面又害怕學習,當TA的抑郁癥狀加重,陷入重度抑郁時,就沒法回到學校。
因為太恐懼了,有的孩子不僅不能去上學,甚至不能提“上學”2個字,還把書本都藏起來,因為TA會逃避一些與學習、考試相關的。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會誤以為孩子裝病,或認為孩子性格有問題、行為習慣不好或者是厭學。
其實更多是因為抑郁癥,才有如上表現(xiàn)。
3、把恢復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之前看到一個例子:
在門診,一個女孩對醫(yī)生說了很久自己如何難受、如何自殘和企圖自殺,并把胳膊擼起來給醫(yī)生看,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傷口。
她媽媽還是反復問:”那她什么時候可以回去上學?都高三了,學習耽誤不起啊!”
女孩憤怒地問媽媽:“我要是真的死了你會怎么樣?”
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活著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了。一個人如果患上重病,還能要求他上班嗎?
目前當務之急并非上學,而是幫助孩子走出抑郁。
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加壓,而是給孩子減壓。
比如,在生病期間,不要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不催孩子上學,不講人生目標理想大道理;
避免批評孩子因抑郁癥而產生的一些負面行為、情緒或態(tài)度。
對抑郁癥患者而言,輕如鴻毛的精神負擔都會帶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只有支持理解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放松下來,戰(zhàn)勝疾病。
此時,孩子如果能堅持上學,可以一邊治療一邊上學。
若是孩子不能上學,恢復身心健康應該放在首位。
4、積極配合心理咨詢師的工作
帶孩子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陪伴孩子共同走出抑郁。
嚴重狀況下,需要找正規(guī)的醫(yī)院配合藥物治療。
家長也要調整好情緒和心態(tài),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才能為孩子提供蕞有力的支持。
在此基礎上,多傾聽關心支持體諒,多給孩子一些溫暖,但不需要刻意的鼓勵。
讓孩子知道:“生病不是你的錯,你是無辜的”。
告訴孩子:“不管你發(fā)生什么事,我一定會陪在你身邊”。
家人的理解、陪伴,支持,不給壓力,不評價,不說教,不指責,尋找專業(yè)幫助,是幫助孩子走出抑郁的蕞好途徑。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