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伴侶》雜志2020年3月總第490期P41《婚戀診室》
本期專家:譚素怡,資深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小米咨詢:
蕞近父母天天打電話來催婚,理由是我年齡大了,還不結婚,多丟人。甚至還發(fā)動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來進行“人文關懷”。感覺現(xiàn)在一有話題就會扯到誰結婚、誰誰誰小孩都生了什么的,我又要被逼去相親!父母甚至威脅我,若不趕緊找人嫁了就和我斷絶關系!現(xiàn)在看到父母來電就恐懼、反感。我經常很困惑,自己才27歲,正是發(fā)展事業(yè)的大好年華,晚一點結婚怎么了?為何父母總是催、催、催?
心理咨詢師譚素怡老師解答:
一、未完成事件帶來的緊張感和驅動力
在傳統(tǒng)文化看來,一個未嫁娶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不穩(wěn)定的,必須要找到另一半,組建家庭,生兒育女,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孩子不結婚生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未完成事件。這種未完成感會帶來一種緊張和驅力,驅使人們著急去填滿,就像看到一個有缺口的圓,總是忍不住要把它補齊一樣。基因延續(xù)的未完成感,使催婚成了實現(xiàn)內心愿望的慣性,從而忽視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二、不被認同的恐慌和焦慮
在中國的家族體系里,人與人的特異性不成為標榜,而是提倡大一統(tǒng)的標準。也就是說,認為自己一定要和別人活得一樣,似乎“不一樣”就意味著異類、不正常、不安全。當自家的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卻還落單,主流的中國父母就會感到特別焦慮和恐慌,仿佛被拋棄在群體之外。
為了緩解不被認同的輿論壓力,他們會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子女,子女們也會感覺到焦慮。
三、缺乏邊界,有愛也有傷害
很多父母催婚,的確是出于關心子女,但也有一些父母更多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消除羞恥感。這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中缺少人際邊界有關。即父母始終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是他們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于父母存在、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
父母會把自己認為的不好,比如不結婚生子是羞恥的,投射給孩子;他們還會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他們的不好,他們也是羞恥的。然而,對于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來說,相比于父輩一元化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的思想更多元化,并不認為這是羞恥之事。
因此,有些父母看起來處處為子女操心,很愛孩子,但往往給了孩子很大的傷害。
小米可以告訴自己:父母是否開心、焦慮,不是子女的責任,他們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與此同時,也要想想:父母為何要催婚?可以多和父母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理解他們的用心。
子女在成長動態(tài)、內心想法和婚戀上的規(guī)劃,尤其是自己對精神生活質量的追求,可以對父母敞開心扉,增進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減少他們的擔憂和焦慮。
年齡不是決定是否結婚的關鍵,來自父母或者其他外界的壓力更不應該成為決定因素。而是自己一定要清晰為什么結婚,通過婚姻想要獲得什么?需要在婚姻中付出什么?然后積極尋找自己的伴侶。無論選擇怎樣的形態(tài),都需要認真安排自己的生活。
心理咨詢預約電話:020-34385911 34371477
預約 QQ:937326707 1594831633
微信:13316087099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