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節(jié),似乎總是被催婚、相親等話題充斥著。在外奔波了一年,終于回去與家人團聚,卻又要忍受來自家人、親戚的盤問和催促。
2016 年,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逼婚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顯示, 25-35 歲的被逼婚率高達 86% ,超8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
▓ 之前有個26歲單身女孩子小陳,上了微博熱搜。原因是,她主動跑到醫(yī)院神經(jīng)科,“強烈要求住院”。
看上去好好的女孩子為什么要求住院呢?原來小長假快到了,小陳害怕家里會拼命催婚。
“有沒有認識男孩子?你今天有沒有跟男孩子接觸?你現(xiàn)在的年齡很大了....再不結(jié)婚,以后就沒有人要了?!?/span>
家人每天都在盤問小陳這些事,每次聽到她都“頭皮發(fā)麻,渾身發(fā)抖”。
經(jīng)醫(yī)生診斷,小陳已經(jīng)有了輕度抑郁的癥狀。
▓ 蕞近27歲的小米也很苦惱:
春節(jié)快到了,但我很不想回家。蕞近父母天天打電話來催婚,理由是我年齡大了,還不結(jié)婚,多丟人。
去年回家,過年被催得我都害怕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人文關懷”也讓人頭大。
假期后回去上班一直難以開心起來,滿腦子都在想今年如果還沒有男朋友怎么辦、如何回家過年。
感覺現(xiàn)在一有話題就會扯到誰結(jié)婚、誰誰誰小孩都生了什么的,我又要被逼去相親!父母甚至威脅我,若不趕緊找人嫁了就和我斷絕關系!現(xiàn)在看到父母來電就恐懼、反感。
不知從何時開始,催婚成為了無數(shù)年輕人的噩夢,“每逢春節(jié)被催婚”道出了眾多大齡未婚青年的心聲,“父母花式催婚”更是成為近年的熱門話題。
小陳被“催”病了,小米被“催”怕了。
父母總是催、催、催,催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① 未完成事件帶來的緊張感和驅(qū)動力
在傳統(tǒng)文化看來,一個未嫁娶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穩(wěn)定的,必須要找到另一半,組成家庭,還要有個孩子,才能被視為一個整體。
孩子不結(jié)婚不生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未完成事件。這種未完成感會帶來一種緊張和驅(qū)力,會驅(qū)動人們?nèi)プ鳇c什么補足它,就像看到一個有缺口的圓,總是忍不住在腦海中把它補齊一樣。
基因延續(xù)的未完成感,使得催婚成了一種良好愿望的慣性,雖然沒有問過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② 不被認同的恐慌和焦慮
中國特色的婚戀目的不在戀愛,而在于組建家庭、傳宗接代。在中國的家族體系里,人與人的差異性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大一統(tǒng)的標準。
也就是說,中國人認為自己一定要和別人活得一樣,似乎“不一樣”就意味著異類、不正常、不安全。
韓劇《今生D一次》女主的好朋友是個一心想要結(jié)婚的女孩子,女主看到焦慮的閨蜜很不解,問為何那么想結(jié)婚。
閨蜜說,婚姻就像一件平凡的黑色大衣,穿在身上不好看卻足夠安全,隱沒在人群里不那么顯眼,足夠讓穿上的人得到一種被群體認同的安全感。
同樣,當自家的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卻還落單,又聽七大姑八大姨說“你們家孩子怎么還沒結(jié)婚、沒生孩子呢”、“他家孩子三十好幾了還沒結(jié)婚呢,我都抱孫子啦”,主流的中國父母就會感到特別焦慮和恐慌,仿佛被拋棄在群體之外。
為了緩解不被認同的輿論壓力,他們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子女——“你老大不小了,怎么還沒結(jié)婚、還沒孩子?你知道我在村里多沒面子嗎?”
隨后,子女們也會感覺到焦慮。
③ 缺乏邊界,有愛也有傷害
很多父母催婚,的確是出于關心子女,擔心子女一個人過得辛苦,無法照料好自己,老了以后孤苦無依。
但也有一些父母催婚,不是真的為了子女幸福,而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消除羞恥感。
“你再不結(jié)婚,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明年再沒對象,就別回來了!”
“你看誰誰誰,孩子都打醬油了,你都還沒結(jié)婚,也不覺得丟人!”
“你再不嫁,就成老女人了,誰敢娶你!”
為了催婚,有些父母可能什么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使孩子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使得有家不敢回、不想回。
那為什么孩子不結(jié)婚,會讓父母感到羞恥呢?
這與中國傳統(tǒng)家庭結(jié)構中缺少人際邊界有關。
即父母始終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于父母存在、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
在這樣的關系模式下,父母會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他們的不好。通常就會說“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你的臉是你自己的,別人怎么能丟呢,除非你自己同意授權。
同樣的,缺乏邊界感的父母,也會把自己認為的不好,比如不結(jié)婚不生子是羞恥的,投射給孩子,如果孩子不結(jié)婚生子,那么就是羞恥的、丟人的。
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心理還沒有發(fā)展到分離-個體化的階段,他們無法從心理上區(qū)分和接受: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我認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這么看。
就像不結(jié)婚生子,對于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來說,不一定就是羞恥的事,相比于父輩一元化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的思想更多元化。
所以,很多催婚的父母看起來處處為子女操心,很愛孩子,本質(zhì)上卻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
他們不顧孩子的現(xiàn)狀,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打消孩子的顧慮和恐懼,只是命令、強迫,理所當然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間,催婚、逼婚,干預孩子的婚姻和生活:你要是不結(jié)婚就是不聽話、不孝順,就是對不起我。
每個人要過好自己的生活,需要對自己生活負責。催婚急忙走入婚姻,出了問題去怪誰?誰去承擔?然后相互埋怨?
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關心孩子是否獲得了愛,而不是催著孩子倉促找個人結(jié)婚,來為自己爭面子或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若你也是被催婚的一員,請告訴自己:
父母是否開心、焦慮,不是子女的錯,他們是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與此同時,也要想想:父母為何要催婚?可以多和父母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理解他們的用心。
子女在成長動態(tài)、內(nèi)心想法和婚戀上的規(guī)劃,尤其是自己對精神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可以對父母敞開心扉,增進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增強彼此的了解,減少父母的擔憂和焦慮。
年齡不是決定是否結(jié)婚的關鍵,來自父母或者其他外界的壓力更不是決定是否結(jié)婚的關鍵。
前提是自己一定要想清楚為什么結(jié)婚,通過婚姻是要獲得什么,需要在婚姻中付出什么,然后積極尋找自己的伴侶?;蛘哂X得不想結(jié)婚,便認真安排自己的生活。
心理咨詢預約電話:020-34385911 34371477
預約 QQ: 937326707 1594831633
微信:13316087099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wǎng)絡